
期刊简介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为中华医学会系列期刊,创刊于1973年2月,目前为月刊。办刊宗旨是:贯彻党和国家的卫生工作方针政策,贯彻理论与实践、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方针,反映我国心血管病学临床、科研工作的重大进展,促进国内外心血管病学科的学术交流。以从事心血管病预防、医疗、科研工作者为读者对象,报道心血管病学领域领先的科研成果和临床心血管内科、外科诊疗经验,以及密切结合心血管病临床、有临床指导作用的基础理论研究。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由100余位国内著名的心血管病专家组成,由胡大一教授担任总编辑,高润霖院士担任名誉总编辑。本刊实行三级审稿、同行评议的审稿程序。
SCI大类分区与小类分区的划分及区别
时间:2024-01-23 09:30:08
SCI大类分区和小类分区主要在分区标准和分区依据上有所区别。大类分区是按照一个期刊的影响因子进行划分,具体方法是将各大类的SCI期刊按照3年平均影响因子,将前5%划为该类1区(最高区)、6%-20%为2区、21%-50%为3区,其余为4区。大类分区是将期刊按照自定义的13个学科所做的分区,包括Top期刊。而小类分区则参照JCR(Journal Citation Reports,汤森路透公司制定)分区,分区与JCR已有学科分类体系一致。JCR将收录的SCI期刊分为176个不同学科类别,各学科类别按照期刊IF降序,平均划分为4个区(各占25%)。
SCI大类分区和小类分区主要有以下区别:
分区标准:大类分区基于一个期刊的影响因子,将期刊按照自定义的13个学科进行划分。而小类分区则参照JCR(Journal Citation Reports,汤森路透公司制定)分区,与JCR已有的学科分类体系一致。
分区依据:大类分区依据的是3年平均影响因子,将期刊按照影响因子的大小进行划分,包括Top期刊。小类分区则按照JCR中所有期刊的IF降序划分,每个学科类别平均划分为4个区。
综上所述,SCI大类分区和小类分区在分区标准和分区依据上存在明显的差异。大类分区更注重学科的整体性,而小类分区则更注重期刊的具体研究领域和学科特性。
对于科研工作者来说,应该更加重视小类分区。这是因为小类分区更加细致,更能反映期刊在具体学科领域的影响力和水平。同时,小类分区与JCR(Journal Citation Reports)的分区一致,具有更高的国际认可度和权威性。在一些高水平的研究机构和高校中,通常会要求科研工作者在一定的小类分区中的期刊上发表论文,因此小类分区对于科研工作者的学术评价和职称晋升等方面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当然,大类分区也可以作为参考,特别是在学科交叉或综合性研究领域,可以更好地反映期刊的整体影响力和学术价值。因此,在选择投稿期刊时,科研工作者应该综合考虑大类分区和小类分区的因素,选择最适合自己研究领域的期刊进行投稿。
如需更多SCI分区相关知识,可以查阅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发布的相关说明,或者咨询相关机构或人士获取更专业的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