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期刊简介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为中华医学会系列期刊,创刊于1973年2月,目前为月刊。办刊宗旨是:贯彻党和国家的卫生工作方针政策,贯彻理论与实践、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方针,反映我国心血管病学临床、科研工作的重大进展,促进国内外心血管病学科的学术交流。以从事心血管病预防、医疗、科研工作者为读者对象,报道心血管病学领域领先的科研成果和临床心血管内科、外科诊疗经验,以及密切结合心血管病临床、有临床指导作用的基础理论研究。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由100余位国内著名的心血管病专家组成,由胡大一教授担任总编辑,高润霖院士担任名誉总编辑。本刊实行三级审稿、同行评议的审稿程序。

364名执业药师证书被注销引行业震荡

时间:2025-07-15 11:27:16

近日,某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发布公告,宣布对364名执业药师依法启动证书自动注销程序。这一数字相当于一个中等城市全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执业药师总量,犹如突然撤走支撑药事服务的“基础骨架”,引发行业震动。

违规成因:三大核心问题浮出水面

本次大规模证书注销事件中,监管部门披露的三大主因值得关注。首要问题聚焦于未参加年度考核,占比达45%。根据《执业药师注册管理办法》,执业药师需通过定期考核证明专业能力,其流程如同驾驶证的“年度审验”,未按时完成者将触发注销机制。第二类问题涉及继续教育学分不达标,约38%的涉事人员因未完成法定90学时继续教育要求被处理。新修订的《执业药师继续教育管理规定》明确,继续教育形式包含脱产培训与网络课程,未达标者如同“学分未修满的留级生”,直接丧失执业资格。剩余17%案例属于重大执业违规,包括挂证脱岗、处方审核失职等触碰红线的行为。此前朝阳市曝光的3名药师因违规销售管制类药物被永久注销资格,正是此类典型案例。

制度铁幕:注销程序背后的法规体系

此次事件暴露出执业药师监管体系的“三重过滤网”机制。第一层筛选依据《执业药师注册管理办法》第三十四条,对注册期满未延续、丧失民事行为能力等六类情形实行强制注销。第二层防线针对隐性违规,如年度考核缺位或继续教育中断,这类“慢性违规”通常通过省级监管平台大数据比对锁定。第三层则是主动稽查,药监部门通过飞行检查发现严重执业过失,例如某连锁药店被查出12名药师同时段“人证分离”,直接触发批量注销程序。

蝴蝶效应:行业生态链的连锁震荡

证书注销产生的冲击波已传导至多个环节。对涉事个人而言,不仅意味着三年执业禁止(如冀玉茹案中明确的三年注册限制期),更可能面临用人单位追偿培训费用的法律纠纷。在医疗机构端,某三甲医院因8名药师范畴被注销,被迫暂停夜间药学门诊服务。零售药店领域影响更为剧烈,部分连锁企业证书持有率已跌破85%的GSP认证底线,面临闭店整改风险。

亡羊补牢:合规执业重建指南

针对行业动荡,专家提出三维应对策略。首先,执业药师需建立“学分银行”概念,利用省级药监部门认可的在线教育平台(如某省2024年上线的“药学分”APP),将碎片化学习转化为有效学时。其次,用人单位应设立“执业监护期”,在新人注册后三个月内进行法规强化培训,避免无意识违规。更重要的是构建风险预警系统,例如某医药集团开发的“证照健康度监测平台”,可提前90天提醒注册延续与考核节点。

监管风向:从被动处置到主动防控

此次事件折射出药品监管模式的范式转变。2024年实施的《执业药师继续教育管理规定》已引入区块链学时存证技术,每个学分获取需经过“人脸识别+GPS定位+实时答题”三重验证。多地试点中的“智慧药师”监管平台,更能通过AI分析处方审核记录,自动标记异常执业行为。这些技术手段如同为药师执业装上“黑匣子”,使违规行为无处遁形。

这场行业整顿风暴,既是对个体执业者的警示钟,更是医药分家改革进程中的关键节点。当364张注销令化作悬挂在每个药房上方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合规执业不再只是道德约束,而是关乎行业存续的生命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