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简介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为中华医学会系列期刊,创刊于1973年2月,目前为月刊。办刊宗旨是:贯彻党和国家的卫生工作方针政策,贯彻理论与实践、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方针,反映我国心血管病学临床、科研工作的重大进展,促进国内外心血管病学科的学术交流。以从事心血管病预防、医疗、科研工作者为读者对象,报道心血管病学领域领先的科研成果和临床心血管内科、外科诊疗经验,以及密切结合心血管病临床、有临床指导作用的基础理论研究。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由100余位国内著名的心血管病专家组成,由胡大一教授担任总编辑,高润霖院士担任名誉总编辑。本刊实行三级审稿、同行评议的审稿程序。
点击详情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出版部门: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部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号: ISSN 0253-3758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号: CN 11-2148/R
邮发代号: 2-44
出版周期 月刊
创刊时间 1973
出版地区 北京
出版地区 北京
订购价格 580.00
杂志荣誉 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
电子信箱: mlunwen@163.com或mlunwen@126.com
往期目录
-
2001
-
2002
-
2003
-
2004
-
2005
-
2006
-
2007
-
2008
-
2009
-
2010
-
2011
-
2012
-
2013
-
2014
-
2015
-
2016
-
2017
-
2018
-
2019

- 杂志名称: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0253-3758
- 国内刊号:11-2148/R
- 出版周期:月刊
-
重视心电图在评价心肌灌注中的作用
急性心肌梗死(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AMI)时早期再灌注治疗可挽救濒临坏死的缺血心肌,改善AMI患者的预后,是AMI治疗史上的里程碑.然而,在实践中逐渐发现,约有20%~25%的AMI患者梗死相关冠状动脉(IRA)的前向血流恢复到了TIMI3级,但其供血区心肌微循环却得不到充分灌注,表现为无血流(no-reflow)或低血流(low-flow)现象,心电图表现为抬高的......
作者:刘伊丽 刊期: 2005- 09
-
心房颤动的经导管消融治疗
在过去的10多年里,经导管消融根治快速心律失常一直是临床心电生理研究领域的主旋律,并获得了多项突破性的进展.目前,在全球范围内一场心房颤动(房颤)经导管消融治疗的热潮正在兴起.本文简要介绍有关这一治疗的现状、问题及前景.......
作者:马长生;董建增;刘兴鹏 刊期: 2005- 09
-
血压变异性与高血压的治疗
一、血压波动性的基本概念早在18世纪,人们就已经意识到血压不是恒定的,而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的.由于技术上的限制,对血压的波动情况缺乏深入的了解.1969年,英国人Bevan等首次运用动脉内插管技术对人的血压进行了连续监测.从此,人们对血压的自发性波动有所了解.并且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逐渐形成了血压波动性(bloodpressurevariability,简称BPV)的概念.BPV的高低反映血压波......
作者:苏定冯 刊期: 2005- 09
-
中国多省市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住院患者治疗现状与指南差距分析
目的评价我国目前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接受经循证医学证实有效的治疗措施应用现状.方法来自全国12家三级甲等医院注册,共1301例ACS患者住院期间接受不同的治疗措施,分析不同ACS患者接受再灌注现状及阿司匹林、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β受体阻滞剂、低分子量肝素、他汀类调脂药物的临床应用情况.结果①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不同时期药物使用情况:阿司匹林(95.9......
作者:中国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多中心临床研究协作组 刊期: 2005- 09
-
我国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对住院患者治疗和预后的影响
目的探讨我国2001年12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等制订的急性心肌梗死(AMI)诊断和治疗指南(简称2001年指南)对AMI患者住院治疗和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1994年1月-2004年12月11年间在我院住院的所有AMI病例,对比2001年指南发布前后AMI住院治疗方法和并发症的差异.结果共有1783例患者入选,指南发布前(1994年1月-2001年12月)1208例,发布后(2002年1......
作者:蒋世亮;张运;季晓平;王晓荣;宋兆峰;王荣 刊期: 2005- 09
-
同型半胱氨酸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纤溶系统的影响
目的探讨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对血管内皮细胞纤溶系统影响.方法(1)将体外培养的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分为10个实验组(0、10、50、200、500μmol/LHcy组及叶酸和上述各Hcy点共同培养组),培养24h后,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法(ELISA)测定各组细胞上清液中纤溶酶原激活剂(plasminogenactivator,tPA)及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
作者:周立君;梅轶芳;金红;王岚峰;高倩萍;李少君;李为民 刊期: 2005- 09
-
急性心肌梗死后氮末端脑钠素前体水平与左室扩张的关系
氮末端脑钠素前体(N-terminalpro-brainnatriureticpeptide,NT-proBNP)是体内脑钠素前体(pro-brainnatriureticpeptide,proBNP)裂解成脑钠素(BNP)时的产物,主要来源于心肌细胞,在心室的张力及负荷增加时NT-proBNP和BNP升高.本研究通过检测初发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急性期血浆NT-proBNP并行超声心动图随......
作者:钟优;冯新恒;毛节明 刊期: 2005- 09
-
经胸彩色多普勒检测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和右冠状动脉远端血流储备
目的评价经胸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TTDE)检测冠状动脉前降支(LAD)和右冠状动脉后降支(PDA)血流储备和开放程度的可行性.方法65例(男48例,女17例)连续临床诊断或疑似冠心病患者,平均年龄(58±14)岁,左室射血分数(49±8)%,用TTDE冠状动脉显像方式于心尖两腔切面显示LAD和PDA远端的血流,在基础状态和持续静脉注射腺苷(140ǖ·kg-1·min-1)情况下分别测定其冠状动脉......
作者:朱永胜;张军;George Athanassopoulos;周晓东;钱蕴秋;George Karadasakis;朱霆 刊期: 2005- 09
-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防治冠心病无心肌梗死患者的电风暴
目的针对冠心病无心肌梗死者的电风暴,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防治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择以电风暴为主要表现的冠心病患者,按标准方法行冠状动脉造影和支架置入术,术后定期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6例患者(男5例,女1例),平均年龄(49.5±9.1)岁.1例运动时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心室颤动(室颤),2例晨起反复晕厥,动态心电图示多形室速/室颤,3例胸痛、胸闷,反复心脏骤停急诊入院,心电图示ST抬高和反......
作者:郭成军;吕树铮;阎方明;姜腾勇;李海宴;张金荣 刊期: 2005- 09
-
冠心病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改变的临床意义探讨
近年来,凝血因素尤其是纤维蛋白原被疑为在冠心病(CHD)发病中起重要作用[1],并与CHD有独立相关性[2,3],但目前尚无足够证据证明其在CHD诊断方面的意义,并且临床尚无公认的量化的指标.基于此,我们将疑诊为CHD患者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CHD组和正常对照组,比较两组间的纤维蛋白原水平,同时计算纤维蛋白原(FIB)与CHD联系强度的比值比(OR),并进行多因素分析在排除了年龄、性别、收缩......
作者:刘梅颜;胡大一;严俊儒;刘文红;刘如辉;司成交 刊期: 2005- 09
动态资讯
- 1 冠状动脉成形术对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血浆肾上腺髓质素和内皮素的影响
- 2 80岁及以上老年人肾功能及尿蛋白与心血管事件的相关性
- 3 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后心肌组织水平再灌注不良的靶病变冠状动脉造影特征
- 4 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肌钙蛋白Ⅰ释放对远期预后的意义
- 5 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诊断和治疗指南
- 6 家兔慢性冬眠心肌中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变化及药物干预的影响
- 7 明胶海绵颗粒栓塞治疗冠状动脉穿孔九例
- 8 过氧化氢碳酰胺诱导血管内皮细胞衰老模型的建立和验证
- 9 影响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
- 10 心率与冠心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 11 切割球囊成形术与经皮腔内β-射线放射疗法联合治疗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
- 12 不忘初心传承创新:全面推进心血管学科发展
- 13 茶多酚对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兔LPL、HL活性的影响及意义
- 14 单一冠状动脉畸形的急性心肌梗死及介入治疗二例
- 15 临床血脂测定的方法学与标准化进展
- 16 降压治疗新视点:中心动脉压
- 17 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是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的早期表现
- 18 西洛他唑通过Rb-p53-p21通路抑制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体外增殖
- 19 心脏和肾脏短暂缺血对心肌保护作用的比较研究
- 20 阵发性心房颤动非肺静脉触发灶的临床特征及长期随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