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简介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为中华医学会系列期刊,创刊于1973年2月,目前为月刊。办刊宗旨是:贯彻党和国家的卫生工作方针政策,贯彻理论与实践、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方针,反映我国心血管病学临床、科研工作的重大进展,促进国内外心血管病学科的学术交流。以从事心血管病预防、医疗、科研工作者为读者对象,报道心血管病学领域领先的科研成果和临床心血管内科、外科诊疗经验,以及密切结合心血管病临床、有临床指导作用的基础理论研究。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由100余位国内著名的心血管病专家组成,由胡大一教授担任总编辑,高润霖院士担任名誉总编辑。本刊实行三级审稿、同行评议的审稿程序。
点击详情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出版部门: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部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号: ISSN 0253-3758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号: CN 11-2148/R
邮发代号: 2-44
出版周期 月刊
创刊时间 1973
出版地区 北京
出版地区 北京
订购价格 580.00
杂志荣誉 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
电子信箱: mlunwen@163.com或mlunwen@126.com
往期目录
-
2001
-
2002
-
2003
-
2004
-
2005
-
2006
-
2007
-
2008
-
2009
-
2010
-
2011
-
2012
-
2013
-
2014
-
2015
-
2016
-
2017
-
2018
-
2019

- 杂志名称: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0253-3758
- 国内刊号:11-2148/R
- 出版周期:月刊
-
七例Brugada综合征患者SCN5A基因突变检测
目的对7例Brugada综合征患者进行SCN5A基因突变检测,分析其分子遗传学特征.方法提取7例Brugada综合征患者外周血DNA样本,设计41对引物进行多聚核苷酸聚合酶链式反应,扩增SCN5A基因28对外显子,并采用双脱氧链终止法进行直接测序.结果SCN5A基因外显子部分未发现新的突变位点.结论Brugada综合征可能存在除SCN5A基因之外的其他相关基因突变.......
作者:袁斌斌;单其俊;杨兵;陈明龙;邹建刚;陈椿;徐东杰;曹克将 刊期: 2008- 05
-
基础血肌酐正常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肾功能减退的临床特点
目的探讨基础血肌酐正常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肾功能减退的临床特点.方法根据直接PCI术后是否发生肾功能减退,将216例术前血肌酐正常(<132.6μmoL/L)的AMI患者分为肾功能减退组(32例)和非肾功能减退组(184例).比较两组的临床和冠状动脉造影资料,确定肾功能减退的发生率、预测因素及其对治疗和住院期间预后的影响.肾功能减退定义为术后72h内血......
作者:刘震宇;张抒扬;沈珠军;范中杰;方全;朱文玲 刊期: 2008- 05
-
主动脉夹层患者临床特征的性别差异
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危险因素,临床表现与预后的性别差异.方法回顾分析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1997年1月-2006年12月连续收治确诊为主动脉夹层的患者,对不同性别患者合并高血压病与吸烟状况、超声测量室间隔与左室后壁厚度、夹层类型、治疗方法及预后进行统计并比较分析.结果共入选合格病例418份,男女之比5.33∶1.男性组与女性组平均年龄分别为(55.1±11.3)岁和(58.0±12.1)岁;高血压病......
作者:薛凌;罗建方;黄文晖;刘媛;麦劲壮;刘小清 刊期: 2008- 05
-
先天性心脏病对儿童心理行为的影响
目的研究先天性心脏病对儿童心理行为的影响,并对照研究介入治疗与外科手术对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后心理行为的影响.方法采用徐韬园1992年修订的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对232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进行心理行为检测.结果先天性心脏病儿童心理行为异常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先天性心脏病各组患儿心理行为总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心理行为粗分均值亦高于对照组(P<0.01或P<0.......
作者:张坤;王一彪;李艳萍;刘丰;张兆华;王振先;郝芳之 刊期: 2008- 05
-
多巴酚丁胺在肥厚型心肌病激发试验的应用
目的评价多巴酚丁胺激发试验在肥厚型心肌病激发试验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比较潜在型肥厚型梗阻与静息型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的临床特点.方法对22例确诊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左心室流出道压力阶差正常或轻度增加)进行多巴酚丁胺激发试验,以5μg·min-1·kg-1为起始剂量静脉泵人多巴酚丁胺,每隔5min增加5μg·min-1·kg-1,大剂量20μg·min-1·kg-1.每一次剂量泵入2min后进行超声心动......
作者:袁建松;乔树宾;尤士杰;杨伟宪;吕秀章;胡奉环;高润霖;陈纪林;杨跃进 刊期: 2008- 05
-
螺内酯防治心力衰竭犬心房电重构和纤维化的实验研究
慢性心力衰竭(心衰)常引起严重的心房结构和电生理改变,结构改变表现为细胞外基质重构,心肌间质纤维组织增加,肌溶解和心房细胞肥大[1].心房电生理特性改变表现为,兴奋性下降,不应期增加,传导减慢和阻滞.心房结构重构和电重构是心衰时心房颤动(房颤)发生率显著增加的病理基础[2].心衰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表达上调,该系统激活能促进心房纤维化[3].......
作者:杨树森;韩薇;王柏春;李为民;董国;霍红;魏娜;曹勇;周国;修春红 刊期: 2008- 05
-
心室颤动期间心脏动作电位和细胞内钙瞬变
目的探讨心室颤动(室颤)期间细胞内钙瞬变(CaT)与心脏动作电位(AP)之间的分离是否与室颤时快速的心脏活动频率有关.方法使用光学标测系统同步标测9个离体心脏的CaT和AP.Pinacidil用于缩短动作电位时间(APD)以达到快速起搏或诱发室性心动过速(室速)的频率与室颤的频率相近.计算快速起搏、快速室速和室颤时CaT与AP之间的相互关联性(MI).结果Pinacidil(40μmol/L)显著......
作者:吴素华;Hideki Hayashi;LIN Shien-fong;马虹 刊期: 2008- 05
-
不同旋体氨氯地平对大鼠心室肌细胞L-型钙离子流的影响
目的探讨不同旋体氨氯地平对大鼠心室肌细胞L-型钙离子流(ICa-L)及通道动力学参数影响.方法采用酶消化法分离大鼠心室肌细胞,以全细胞膜片钳技术分别记录加入0.1、0.5、1、5和10μmol/L左旋、右旋和混旋氨氯地平后大鼠心室肌细胞ICa-L、峰值电流、Ⅰ-Ⅴ曲线、稳态激活曲线、稳态失活曲线和失活后恢复曲线的变化.结果加入0.1、0.5、1、5和10μmol/L左旋和混旋氨氯地平后,左旋氨氯地......
作者:王如兴;宋建平;杨向军;刘志华;蒋庭波;李红霞;周琳;李肖蓉;蒋文平 刊期: 2008- 05
-
C反应蛋白对内皮祖细胞部分生物学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的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C反应蛋白(CRP)对体外培养骨髓源性内皮祖细胞(EPC)数量及增殖、迁移、黏附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探讨.方法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取骨髓单个核细胞,FITC-荆豆凝集紊I、DiI-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荧光双染鉴定.单个核细胞培养7d后进行实验分组,分为对照组和CRP干预组.CRP干预组加入不同浓度CRP(分别为5、10、15、20μg/ml)培养48h,然后分别采用四氮唑溴盐比色法、改良的Boyd......
作者:崔斌;黄岚;谭虎;赵晓辉;宋明宝;于世勇 刊期: 2008- 05
-
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途径参与甲状旁腺素1-34诱导的心肌细胞肥大
目的观察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的上游激酶1(MAPKK,MEK1)抑制剂PD98059对大鼠甲状旁腺素1-34(rPTH1-34)诱导的心室肌细胞肥大的影响及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ERK1/2)表达的变化,分析MEK/ERK途径的可能作用.方法体外培养新生大鼠心室肌细胞,10-7mol/LrPTH1-34诱导建立心肌细胞肥大模型,在模型中加入2×10-5mol/LPD98059,MoticImag......
作者:刘晓刚;安惠霞;刘素雁;任野平;张伟兵 刊期: 2008- 05
动态资讯
- 1 心力衰竭患者脑钠素与心功能相关性研究
- 2 先天性QT延长综合征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的发作方式及其临床意义
- 3 慢性肾脏疾病与心房颤动的患病率
- 4 多普勒导丝代替普通导引导丝行经皮间隔心肌化学消融术二例
- 5 单纯超声心动图引导下对孕妇行经皮二尖瓣球囊成形术一例
- 6 老年患者阿司匹林反应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 7 应用Amplatzer封堵器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
- 8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前后校正QT间期、校正Tp-e间期、Tp-e/QT的变化及其预测价值
- 9 参元丹胶囊对动脉内皮损伤大鼠内皮素、一氧化氮合酶、血管紧张素Ⅱ影响研究
- 10 血管紧张素-(1-7)对豚鼠心肌细胞电生理作用的研究
- 11 多巴酚丁胺在肥厚型心肌病激发试验的应用
- 12 心血管磁共振在评价肺动脉高压患者右心功能中的应用
- 13 高血压病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的研究
- 14 丹参多酚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及机制
- 15 干细胞与心肌组织工程学研究
- 16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及血管紧张素Ⅱ受体1型基因多态性与高血压病的关系研究
- 17 氨氯地平对高血压患者大动脉内皮功能和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
- 18 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后心肌再灌注不良对近、远期预后的影响
- 19 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后单导联ST段回落不良对预后的影响及其预测因素
- 20 冠心病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和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基因多态性及交互作用的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