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简介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为中华医学会系列期刊,创刊于1973年2月,目前为月刊。办刊宗旨是:贯彻党和国家的卫生工作方针政策,贯彻理论与实践、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方针,反映我国心血管病学临床、科研工作的重大进展,促进国内外心血管病学科的学术交流。以从事心血管病预防、医疗、科研工作者为读者对象,报道心血管病学领域领先的科研成果和临床心血管内科、外科诊疗经验,以及密切结合心血管病临床、有临床指导作用的基础理论研究。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由100余位国内著名的心血管病专家组成,由胡大一教授担任总编辑,高润霖院士担任名誉总编辑。本刊实行三级审稿、同行评议的审稿程序。

首页>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 杂志名称: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0253-3758
  • 国内刊号:11-2148/R
  • 出版周期:月刊
期刊荣誉: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期刊收录: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CA 化学文摘(美),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6年第01期

静脉注射重组人脑利钠肽对急性心肌梗死伴心力衰竭患者的急性血流动力学效应的研究

李世强;傅向华;刘君;谷新顺;张晶;樊欣娜;姜云发;苗青

关键词:利钠肽, 脑, 心肌梗塞, 心力衰竭, 充血性, 血流动力学
摘要:目的前瞻性对比静脉注射重组人脑利钠肽(rhBNP)与硝酸甘油(NIT)对急性心肌梗死伴心力衰竭(AMI-CDF)患者的急性血流动力学效应及安全性.方法连续住院的42例发病在12~24 h的前壁AMI-CDF的患者,随机分为静脉滴注rhBNP组(给予冲击量1.5 μg/kg弹丸式静脉注射,随后以0.0075 μg·kg-1·min-1维持静脉滴注3 h,调整剂量0.015~0.030 μg·kg-1·min-1维持静脉注射21 h,然后停药观察6 h)和静脉滴注射NIT组(10~100 μg/min静脉注射 24 h,然后停药观察6 h),每组21例.比较两组治疗30 h内的有创血流动力学参数、尿量、相应血清生化指标和治疗1周内的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的发生情况.结果 rhBNP组和NIT组间及治疗前后中心静脉压(CVP)和收缩压(SBP)无明显变化.rhBNP组治疗30 min后心率较基础值显著下降[(95.3±7.4)比(118.0±8.2)次/min,P<0.05]并维持至停药后6 h;NIT组治疗2 h后心率才较基础值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2.8±6.8)比(109.2±7.6)次/min,P<0.05],而停药3~6 h后心率又基本恢复到治疗前水平.rhBNP组治疗30 min后肺小动脉契压(PCWP)较基础值下降48.9%[(13.6±6.4)比(26.9±7.5) mm Hg (1 mm Hg = 0.133 kPa),P<0.05],治疗1 h后心脏指数(CI)较基础值升高27.1%[(2.8±0.4)比( 2.2±0.3) L·min-1·m-2,P<0.05];治疗后2 h、3 h、6 h、12 h、18 h和24 h的PCWP、CI仍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并可保持至停药后6 h(P均<0.05).NIT组治疗后2 h的PCWP亦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 [(18.1±6.8)比(25.4±7.5) mm Hg,P<0.05],但CI在治疗后3 h才较治疗前显著改善,且停药6 h后,以上两参数即恢复至治疗前水平.两组比较,rhBNP组治疗后30 min至2 h的PCWP的降低和CI的增加均较NIT组更为显著(P均<0.05);此后至治疗24 h,两组以上参数渐趋一致;停药6 h后rhBNP组的PCWP和CI仍显著优于NIT组(P均<0.05).rhBNP组治疗30 h内总尿量较NIT组有增多趋势,且rhBNP组血清钾浓度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升高[(3.4±0.5)比(4.0±0.4)mmol/L, P<0.05].本研究未发现与rhBNP相关的症状性低血压及其他严重不良反应.两组治疗1周内的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相似.结论对AMI-CDF的患者静脉注射rhBNP较之NIT有着更好的急性血流动力学效应和临床效果,且安全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