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简介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为中华医学会系列期刊,创刊于1973年2月,目前为月刊。办刊宗旨是:贯彻党和国家的卫生工作方针政策,贯彻理论与实践、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方针,反映我国心血管病学临床、科研工作的重大进展,促进国内外心血管病学科的学术交流。以从事心血管病预防、医疗、科研工作者为读者对象,报道心血管病学领域领先的科研成果和临床心血管内科、外科诊疗经验,以及密切结合心血管病临床、有临床指导作用的基础理论研究。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由100余位国内著名的心血管病专家组成,由胡大一教授担任总编辑,高润霖院士担任名誉总编辑。本刊实行三级审稿、同行评议的审稿程序。

首页>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 杂志名称: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0253-3758
  • 国内刊号:11-2148/R
  • 出版周期:月刊
期刊荣誉: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期刊收录: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CA 化学文摘(美),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4年第10期

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心肌灌注分级无再流现象对心室功能和收缩同步性的影响

刘君;傅向华;马宁;吴伟力;谷新顺;李世强;姜云发;刘晓堃;张强

关键词:心肌梗塞, 血管成形术,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 心功能, 无再流现象, 心肌灌注分级
摘要:目的应用心肌灌注分级(MBG)的方法判断前壁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AMI-PCI)后的无再流现象,并评价其对局部、整体心室收缩功能和同步性的影响.方法2000年5月~2002年12月首发前壁AMI并于6~12小时内行直接PCI的患者128例,应用MBG方法将患者分为无再流组(MBG 0~1级)和有再流组(MBG 2~3级),其中无再流组36例(男22例,女14例),平均年龄(66.23±13.17)岁,有再流组92例(男58例,女34例),平均年龄(63.18±11.73)岁.于PCI后即行左心室造影,测定心室容积、压力参数和室壁运动积分(WMS);AMI后1周时行平衡法核素心室造影,测定左室整体和局部收缩功能、舒张功能和收缩同步性参数;AMI后6个月随访时重复行心室造影和核素心室造影检查测定上述参数,同时随访并记录术后6个月内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的发生率.结果 (1) AMI-PCI后6个月随访时,无再流组左室收缩末容积指数、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WMS和左室舒张末期压均较有再流组明显增高[(50.35±7.24)ml/m2 比 (39.64±7.15)ml/m2,( 86.47±11.77)ml/m2 比 (77.19±9.29)ml/m2,( 10.11±1.94) 比 (7.92±1.66), (16.38±3.21) mm Hg(1 mm Hg=0.133 kPa) 比 (12.26±3.65) mm Hg, P均<0.05];核素心室造影参数比较,无再流组左室射血分数、峰射血率和峰充盈率等参数均较有再流组明显降低[(37.83±3.28)% 比 (44.36±6.15)%,(1.60±0.10)EDV/s 比 (1.90±0.10)EDV/s, (1.76±0.19)EDV/s 比 (2.23±0.28)EDV/s, P均<0.05].(2)无再流组AMI-PCI后6个月LrEF2-LrEF8均分别较有再流组减低19.43%、32.98%、34.55%、35.89%、28.78%、27.49%和21.77%(P均<0.05).(3)相位分析示无再流组左室收缩同步性参数PS、FWHM和PSD亦均高于有再流组(52.41±15.47)°比( 45.13±14.52)°,P<0.05; (24.26±3.59)°比 (21.30±5.38)°,P>0.05;(11.87±4.20)°比( 7.18±1.08)°,P<0.05].(4)在6个月随访期内,无再流组MACE发生率明显高于有再流组. 结论经MBG判定的直接PCI后的无再流现象反映了梗死相关区的心肌仍处于失灌注状态,可导致左室局部、整体收缩和同步性的降低,可减弱心室射血的力学效应,促进心室重构,直接影响着AMI患者的长期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