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简介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为中华医学会系列期刊,创刊于1973年2月,目前为月刊。办刊宗旨是:贯彻党和国家的卫生工作方针政策,贯彻理论与实践、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方针,反映我国心血管病学临床、科研工作的重大进展,促进国内外心血管病学科的学术交流。以从事心血管病预防、医疗、科研工作者为读者对象,报道心血管病学领域领先的科研成果和临床心血管内科、外科诊疗经验,以及密切结合心血管病临床、有临床指导作用的基础理论研究。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由100余位国内著名的心血管病专家组成,由胡大一教授担任总编辑,高润霖院士担任名誉总编辑。本刊实行三级审稿、同行评议的审稿程序。

首页>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 杂志名称: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0253-3758
  • 国内刊号:11-2148/R
  • 出版周期:月刊
期刊荣誉: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期刊收录: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CA 化学文摘(美),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1年第01期

静脉注入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顽固性心室颤动17例疗效观察

张晓光;姜志安;肖文良;赵维江;王士昌

关键词:静脉注入, 静脉应用胺碘酮, 治疗, 急性心肌梗死, 梗死后, 顽固性, 心室颤动, 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下壁梗死, 电除颤, 静注胺碘酮, 持续静脉滴注, 心室有效不应期, 充血性心力衰竭, 有效率, 疗效判断标准, 患者, 冲击量, 病例, 原发性室颤
摘要:我们对17例急性心肌梗死(AMI)后顽固性心室颤动(室颤)患者静脉应用胺碘酮治疗,旨在观察其做为急救用药的疗效。 1.对象与方法:17例均为AMI后原发性室颤患者,男13例,女4例,平均年龄54.1(38~72)岁,其中前壁梗死11例,下壁梗死3例,前壁+下壁梗死3例,均符合WHO诊断标准。应用胺碘酮前,所有病例平均电除颤3.3(2~8)次,并静脉应用足量利多卡因无效。胺碘酮(法国Labaz厂生产)首剂冲击量150 mg直接静脉注射(静注),注射时间5~10 min,随后以0.6~1 mg/min持续静脉滴注24~72 h,必要时可重复静注冲击量150 mg。如有低血压,则同时静脉滴注多巴胺。 疗效判断标准:应用胺碘酮后室颤中止或胺碘酮辅以电除颤治疗后,室颤中止不再复发为有效。 2.结果:胺碘酮24 h总量平均为1 245(60~1 800)mg。使用胺碘酮前平均每例电除颤2~8次,使用之后仍需电除颤1.4(0~4)次。静脉应用胺碘酮后2 h内有效率为35%,24 h内有效率为76%。开始静注胺碘酮后24 h内存活12例,死亡5例,其中4例死于反复发作的室颤,1例死于房室传导阻滞。12例存活者中,2例住院期间死于充血性心力衰竭,1例死于严重的肺部感染,出院时存活9例。应用胺碘酮期间有6例出现房室传导阻滞,3例出现外周静脉炎。 3.讨论:结果显示胺碘酮具有明显的抗颤作用,能有效地抑制对常规药物无效的室速或室颤。本药抗心律失常的作用方式仍未完全清楚,可能作用于心室有效不应期,并使传导减慢。此外,胺碘酮还具有抗心肌缺血及β-受体阻滞作用,这对AMI是非常有益的。 本组病例中房室传导阻滞较多见,并有1例死于未能及时起搏的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分析这可能与所选择的病例均为AMI有关,由于发生房室传导阻滞者多为下壁梗死(4例),所以有其自身病变的因素,而在此基础上静注胺碘酮是导致房室传导阻滞增多或加重的又一因素。因此当考虑患者有窦房结或房室结病变可能时,应将胺碘酮的剂量适当减小或预先放置起搏电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