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简介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为中华医学会系列期刊,创刊于1973年2月,目前为月刊。办刊宗旨是:贯彻党和国家的卫生工作方针政策,贯彻理论与实践、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方针,反映我国心血管病学临床、科研工作的重大进展,促进国内外心血管病学科的学术交流。以从事心血管病预防、医疗、科研工作者为读者对象,报道心血管病学领域领先的科研成果和临床心血管内科、外科诊疗经验,以及密切结合心血管病临床、有临床指导作用的基础理论研究。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由100余位国内著名的心血管病专家组成,由胡大一教授担任总编辑,高润霖院士担任名誉总编辑。本刊实行三级审稿、同行评议的审稿程序。
点击详情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出版部门: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部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号: ISSN 0253-3758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号: CN 11-2148/R
邮发代号: 2-44
出版周期 月刊
创刊时间 1973
出版地区 北京
出版地区 北京
订购价格 580.00
杂志荣誉 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
电子信箱: mlunwen@163.com或mlunwen@126.com
往期目录
-
2001
-
2002
-
2003
-
2004
-
2005
-
2006
-
2007
-
2008
-
2009
-
2010
-
2011
-
2012
-
2013
-
2014
-
2015
-
2016
-
2017
-
2018
-
2019

- 杂志名称: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0253-3758
- 国内刊号:11-2148/R
- 出版周期:月刊
-
12例严重心力衰竭的冠心病患者的介入治疗
慢性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病的严重阶段,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下降且预后差、病死率高,其中冠心病是慢性心力衰竭的常见病因.虽然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取得很大进展,但冠心病严重心力衰竭患者的药物治疗效果仍不理想,本研究初步观察了介入治疗在经药物治疗后症状改善不明显、仍然不能平卧患者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作者:姜东炬;胡高频;付荣;高晓健;贾玉琳;王冬冬;陶爱萍 刊期: 2007- 11
-
冠心病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和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基因多态性及交互作用的临床研究
目的联合对冠心病患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多态性和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基因G894T多态性进行分析,探讨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的关系和交互作用及遗传学机制在冠心病发病及预后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分析技术检测236例冠心病患者及190例正常人ACE和eNOS两种基因多态性.同时测定血脂、血糖、体重指数(BMI)、左室射血分数(LVE......
作者:季祥武;张爱元;管立学;王敬先;黄静 刊期: 2007- 11
-
冠状动脉西罗莫司洗脱支架置入后晚期支架内血栓形成分析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药物洗脱支架置入后晚期支架内血栓形成的临床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7月至2005年1月我院置入西罗莫司洗脱支架的1304例冠心病患者中发生晚期支架内血栓的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冠状动脉病变特点、支架释放情况以及术后的抗血小板治疗等相关因素.结果8例患者平均年龄(51±10)岁、7例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且伴有多项心血管病危险因素,仅1例患者伴有左室功能不全,无肾功能不全患......
作者:何继强;陈方;张晓玲;高阅春;李峥;李宇;张维东 刊期: 2007- 11
-
经皮介入治疗下肢动脉阻塞136例分析
目的评估下肢动脉严重狭窄患者经皮球囊成形术或选择性支架置入术的近中期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连续136例下肢严重间歇性跛行或慢性缺血的患者,病因均为动脉粥样硬化,其中髂动脉阻塞81例,股浅动脉阻塞43例,腘动脉阻塞12例,所有病变首先均进行经皮球囊成形术,如果有夹层或残余狭窄>30%,则置入支架.随访1年,在6个月和12个月时评估再狭窄和临床疗效.结果共进行36例经皮球囊成形术和99例选择性支架置入......
作者:蒋雄京;张慧敏;杨倩;吴海英;徐波;杨跃进;高润霖;刘国仗;惠汝太;刘力生 刊期: 2007- 11
-
急诊冠状动脉支架术联合国产替罗非班治疗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目的前瞻性评价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联合应用国产替罗非班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入选连续160例接受急诊PCI治疗的急性STEMI患者,随机分为替罗非班组(80例)和对照组(80例).比较两组基础临床情况、介入治疗结果、术后即刻疗效、术后30天和180天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包括死亡、再梗死、再次靶血管重建)发生率及左室射血分数(LV......
作者:沈杰;张奇;张瑞岩;张建盛;胡健;杨震坤;郑爱芳;张宪;沈卫峰 刊期: 2007- 11
-
电解剖标测和磁共振影像融合技术指导导管消融心房颤动的有效性研究
目的探讨三维电解剖标测(CARTO)系统重建图像和预先取得的磁共振影像融合后指导心房颤动(房颤)导管消融的有效性.方法从2005年9月至2006年9月对连续100例药物治疗无效的房颤患者行导管消融治疗,基本策略均为在CARTO系统指导下进行环肺静脉线性消融并实现电学隔离.随机分为2组,每组50例.第1组为术前配准组,在消融开始前即进行影像配准并融合,并在此融合影像指导下进行导管消融,消融结束后进行......
作者:喻荣辉;马长生;董建增;刘兴鹏;龙德勇;康俊萍;方东平;汤日波;胡福莉;何小魁 刊期: 2007- 11
-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管因子与冠状动脉斑块特征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管因子与冠状动脉斑块特征的相关性.方法选择56例ACS患者,年龄(60±11)岁,男37例,女19例,发病时取血,应用液相蛋白芯片结合流式细胞分析方法测定7种血管因子:可溶的P选择素(sPE)、组织血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物(tPA)、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白细胞介素(IL)-8、IL-6、可溶的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1(sVCAM-1)和可溶的黏附分......
作者:康维强;宋达琳;郭新贵;李梅;滕金龙;任国瑞 刊期: 2007- 11
-
辛伐他汀对细胞分化抗原40配体介导的内皮细胞激活影响的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在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中3-羟-3-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对细胞分化抗原40(CD40)/细胞分化抗原40配体(CD40L)系统介导的内皮细胞激活的影响.方法采用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株ECV-304,CD40L干预,使之与其表面的CD40作用而使其激活,即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的表达上调和淋巴细胞与内皮细胞黏附功能增强.再用不同浓度辛伐他汀或辛伐他汀(5μmol/L......
作者:张敏;方唯一;袁方;陈晖;陆国平 刊期: 2007- 11
-
马来酸罗格列酮增强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剂活化受体γ1基因转染抗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目的探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剂活化受体(PPAR)γ活化剂马来酸罗格列酮能否增强腺病毒介导的mPPARγ1基因转染抗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方法将20周龄ApoE-/-小鼠高脂饲养20周后随机分成4组(每组n=10),即AdPPARγ1组、AdPPARγ1+RO组(病毒干预前1周予罗格列酮4mg·kg-1·d-1灌胃)、AdGFP组和PBS组.转染2周后比较各组小鼠主动脉根部斑块面积均值......
作者:胡琴;张运;张宪军;张澄;贺红;朱清;蒋桂花;井玛;姜虹;刘春喜;冯进波 刊期: 2007- 11
-
重组人可溶性补体受体1型SCR15-18片段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探讨重组人可溶性补体受体1型SCR15-18片段(sCR1-SCR15-18)对心肌缺血再灌注的保护作用.方法36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SO)组,缺血再灌注(I/R)组和sCR1-SCR15-18(sCR1)保护组.建立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结扎冠状动脉前立即注射磷酸盐缓冲液(0.1ml/100g)或sCR1-SCR15-18蛋白(15mg/kg).测定心肌梗塞面积,血清中乳酸脱氢酶(L......
作者:谭兵;兰阳军;张德纯;汪正清 刊期: 2007- 11
动态资讯
- 1 肥厚型心肌病与基因变异一年文献回顾
- 2 本刊继续教育园地答题卡第1期幸运读者
- 3 紫杉醇洗脱球囊治疗冠状动脉原发病变的安全性和可行性
- 4 儿茶酚胺敏感性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临床特征分析
- 5 复方替米沙坦对单药控制不良高血压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 6 双脉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技术测量E/(e'×s)评价冠心病患者左心室舒张功能
- 7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再次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冠状动脉造影分析
- 8 肾动脉支架术在需行冠状动脉旁路术合并肾动脉狭窄患者的应用
- 9 我国心血管病流行趋势的新特点
- 10 快速心律失常性心肌病射频消融术后环磷腺苷葡甲胺干预治疗的随机对照研究
- 11 钙拮抗剂在慢性心力衰竭治疗中的地位
- 12 心率减速力与GRACE评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脏不良事件的预测价值
- 13 泡沫细胞形成过程中酰基CoA:胆固醇酰基转移酶1活性改变及其机制研究
- 14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心理护理
- 15 药物洗脱支架治疗血管痉挛性心绞痛患者固定性狭窄的疗效
- 16 新疆哈萨克族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基因G894T多态性研究
- 17 射频消融和安置起搏器术中合并永存左上腔静脉临床体会
- 18 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尿微量白蛋白与动脉弹性之间的关系
- 19 急性心肌梗死院内死亡患者临床特征分析
- 20 心力衰竭预后的预测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