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简介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为中华医学会系列期刊,创刊于1973年2月,目前为月刊。办刊宗旨是:贯彻党和国家的卫生工作方针政策,贯彻理论与实践、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方针,反映我国心血管病学临床、科研工作的重大进展,促进国内外心血管病学科的学术交流。以从事心血管病预防、医疗、科研工作者为读者对象,报道心血管病学领域领先的科研成果和临床心血管内科、外科诊疗经验,以及密切结合心血管病临床、有临床指导作用的基础理论研究。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由100余位国内著名的心血管病专家组成,由胡大一教授担任总编辑,高润霖院士担任名誉总编辑。本刊实行三级审稿、同行评议的审稿程序。

点击详情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出版部门: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部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号: ISSN 0253-3758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号: CN 11-2148/R

邮发代号: 2-44

出版周期 月刊

创刊时间 1973

出版地区 北京

出版地区 北京

订购价格 580.00

杂志荣誉 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

电子信箱: mlunwen@163.com或mlunwen@126.com

首页>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 杂志名称: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0253-3758
  • 国内刊号:11-2148/R
  • 出版周期:月刊
期刊荣誉: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期刊收录: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CA 化学文摘(美),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4年第6期文章
  • 肝素涂层支架用于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观察及术后抗凝的研究

    近年来,国外已有大量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证实了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可以迅速开通梗死相关血管(IRA),挽救濒死心肌,降低病死率[1].但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置入支架后支架内血栓形成(IST)的发生率较高,故多数术者选择术后使用低分子肝素(LMWH)抗凝治疗,这样虽可以减少IST的发生率,但由此引起的肝素相关并发症也相应增加.本研究观察在STE......

    作者:李钢;张丽琨;杨家声 刊期: 2004- 06

  • 脂蛋白脂酶S447X和胆固醇酯转运蛋白TaqIB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的关系

    目的探讨脂蛋白脂酶(LPL)基因S447X和胆固醇酯转运蛋白(CETP)TaqIB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对249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冠心病的患者及167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无冠状动脉病变的对照者进行研究,采用酶法测定血脂各项水平,采用多聚酶链反应-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分析LPL基因中S447X及CETP基因中TaqIB的基因多态性.结果冠心病组与对照组比较,LPLS447......

    作者:秦勤;赵炳让;耿婕;李颖莉;崔让庄;毛用敏;惠汝太 刊期: 2004- 06

  • 慢性心力衰竭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清细胞因子释放部位的对比分析

    炎性细胞因子在慢性心力衰竭(心衰)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发生、发展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ACS中炎性因子水平的升高往往预示斑块的不稳定.心衰患者炎性因子的升高预示心功能损害严重,预后不良.本研究探讨了心衰和ACS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在外周血管和心内两种系统释放的特点.......

    作者:马晓静;张兴华;邵建华;朱兴雷;唐元升;许法运 刊期: 2004- 06

  •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低密度脂蛋白受体新突变类型与表型关系的研究

    目的检测中国汉族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FH)家系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R)基因突变类型,研究基因型与表型间的关系,探讨FH发病的分子病理机制.方法先证者及家系成员进行血脂测定、心电图、心脏及大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后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chainreaction,PCR)-变性高效液相色谱(DHPLC)法结合扩增产物直接序列分析检测LDLR基因启动子和全部18个外显子片段,结果与......

    作者:蔺洁;王绿娅;陈立伟;勇强;潘晓冬;杜兰平;秦彦文;赵庆;陈保生 刊期: 2004- 06

  • 心室间隔缺损经导管封堵术与外科手术治疗对比研究

    心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septaldefects,VSD)是先天性心脏病中常见的类型,在我国约占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的一半,以往多采用手术治疗.自1988年Lock等首次报道经导管VSD封堵术以来,介入治疗VSD的技术获得了较大发展.2002年Amplatzer及国产VSD自膨胀式封堵器应用于临床后,因其具有体积小、可回收、可重置、封堵完全、并发症少等优点,应用前景广阔[1,2],并逐步......

    作者:孙勇;于波;侯静波;秦燕;田佳玮;李天发;陈延军 刊期: 2004- 06

  • 氯沙坦对心力衰竭患者肿瘤坏死因子α和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的影响

    目的观察氯沙坦对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heartfailure,CHF)患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与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endothelialdependentdiastolicfunction,EDD)的影响.方法测定49例CHF患者(CHF组)和38例无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无CHF组)TNF-α水平.49例CHF患者随机分为氯沙坦组和常规治疗组.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测定TNF-α水......

    作者:李晓东;孙亚清;杨智勇;曹乾 刊期: 2004- 06

  • 主动脉夹层累及范围与患者症状关系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患者首发及伴随症状与夹层分离解剖范围的关系.方法对1991~2003年就诊的207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起病症状、疼痛部位、放射部位进行归纳,并通过CT、磁共振、超声心动图等确定所有患者主动脉夹层的解剖位置与范围,以χ2分析不同临床症状间夹层所累及范围的区别.结果对于夹层破口,临床症状以胸痛、牙痛、疼痛涉及头颈者夹层大多位于升主动脉,而肩背痛、疼痛涉及腰腹或下肢者,多位于降主动脉或以......

    作者:曾红科;方明;孙诚;张红璇;李辉 刊期: 2004- 06

  • 同种心肌细胞移植到大鼠瘢痕心肌组织的实验研究

    心肌梗死所致的心肌细胞缺失和瘢痕形成是心力衰竭乃至死亡的病理基础.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外科搭桥手术虽能改善症状,甚至使闭塞的血管再通,却不能替代坏死心肌,彻底改善心功能.故本研究将胎鼠心肌细胞移植到心肌梗死后瘢痕心肌组织中,本研究旨在观察同种心肌细胞移植到受损心肌组织中能否生存增殖,形成含有血管的心肌样组织,改善心肌梗死后心脏功能.......

    作者:赵翠萍;于彦伟;金连弘;杨宝峰;曲秀芬;沈景霞;郭彩玲;张丽敏 刊期: 2004- 06

  • 卡维地洛对氧自由基所致心肌细胞L型钙电流异常的保护作用

    目的研究卡维地洛对氧自由基引起的豚鼠单个心室肌细胞L型钙电流异常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观察0.5mmol/L的H2O2引起单个豚鼠心室肌细胞L型钙电流改变及预先应用0.5μmol/L卡维地洛对这种改变的影响.结果0.5μmol/L卡维地洛对正常豚鼠心室肌细胞L型钙电流及其通道动力学影响不显著.0.5mmol/LH2O2作用下,豚鼠心室肌细胞L型钙电流峰值明显降低(P......

    作者:刘念;喻荣辉;阮燕菲;周强;卜军;李泱 刊期: 2004- 06

  • 急性心肌缺血犬心室颤动时的左室心内膜电图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缺血心室颤动(室颤)的形成机理.方法经开胸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或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球囊堵塞前降支,造成4只犬心肌缺血室颤模型.经股动脉插入4极电极导管,顶端置于左室心尖部,同步记录体表心电图、左室心尖部单极和双极心内膜电图.结果4只犬均发生室颤.其中2只犬在室颤发生1~3min时,双极心内膜电图显示幅度、形状、频率规则的R波;另2只犬也显示相当规律的R波.随着室颤持续时间的延长,......

    作者:苏海;程应樟;吴延庆;徐美珍 刊期: 2004- 06

点击排行